|
|
|
| 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3集课程复讲 |
|
王玲玲学长 |
|
|
1.一个人有非常洁白的气节都是从哪里开始培养? 一个人有非常洁白的气节都是从他独处的时候,从别人都没有看到的地方,他都能够言行一致,才能培养出这样的气节。所以生活的细节也是大学问。往往是在小细节当中都能够非常谨慎的人,他才能真正把重要的大事办好。
2.怎么理解“唯德学,唯才艺,不如人,当自砺,若衣服,若饮食,不如人,勿生戚”? 我们要在德行学问和才艺方面下功夫超过别人,若是物质上面的就不必要和别人去比.而现在社会风气比较虚浮,大家都比较崇尚物质享受,其实这样的人生是比较虚伪,不充实的. 物质的丰沛并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,甚至于为了追求物质,可能让自己陷入一个无底的深渊。所谓欲是深渊,我们切不可成为物质的奴隶. 我们老祖宗提醒“万贯家财”, “日食三餐”,你何苦来哉去追求这些很虚浮的东西。万贯家财,日食三餐;“广厦千间”,你房子纵使有一千间,晚上躺的时候躺多少?夜眠才六尺。所以其实人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其实是非常少的。所谓知足常乐,你知足生活就非常轻松、非常简单,对你的身心都是很好的方式。
3.如何正确理解“德才兼备”? 德在前,才在后,所以这一句成语也告诉我们,德更比才重要。近代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林散之先生曾经就说过:有德有才会爱才,无德有才会嫉才(会嫉妒人家),有德无才会用才,无德又无才会毁才。所以我们假如要请员工要怎么挑?要挑有德有才,不然最起码也要挑有德无才。因为他有德行,懂得包容,他会去欣赏别人的才华,他知道“见人善,即思齐”,他就懂得去珍惜这样的人才。
4.为什么会“闻过怒,闻誉乐,损友来,益友却”? 假如我们是听到过失很生气,别人称赞我们,我们就洋洋得意,假如我们是这种态度,能不能赢得朋友的信任?就很困难,就会造成“损友来,益友却”。为什么损友要来?因为他很清楚,只要给你几句美言,你就会神魂颠倒,到时候他就有机可乘了,所以损友就来,益友就退了。益友为什么会退?因为这一些有德行的人,他很清楚他做朋友的本分一定要直言不讳。你有缺点,他一定会很正直帮你提出来。当你不能接受的时候,他只好先怎么样?先避开。因为他假如不避开,你常常看到他,也会让你生烦恼,所以他为了不让你生烦恼,他只好先离开一段时间。等你真正肯接受了,肯接纳他的雅言、他的规劝,他才会再回到你的身边来。
5.怎么才能做到“闻誉恐,闻过欣;直谅士,渐相亲”? 这种“闻誉恐,闻过欣”的态度必然要从小扎起。蔡老师所在中心的老师们在教这一句的时候都会提醒小朋友,今天别人把你的缺点讲出来,就好像你的脸上刚好有一个黑黑的东西黏在上面,这个时候别人告诉你,让你可以把这个污点污垢去掉,那你应不应该感谢他?那当然应该。那当别人指出你的缺点,就好像去除你脸上的污垢一样,那你当然需要跟他道谢。所以这些小朋友跟小朋友之间,只要同学把他指出缺点,我们接下来就会听到一句很优美的话,他会一个鞠躬,跟同学讲:谢谢你,指出我的缺点。当这个孩子对于他的缺点又有所改变,我们老师又适时的鼓励他,“过能改,归于无”,那他就更欢喜去好好把他这一些缺点修正过来。所以从小扎了这个根对他终身都有很大的益处。
6.怎么理解“无心非,名为错;有心非,名为恶”? 当别人犯错,他不是有心的,我们绝对要包容、要宽恕,不然他也会很难受。那对我们来讲,我们也要时时观照自己,我们的言语行为有没有不当之处,要多多为他人着想,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,才尽量不要犯下无心之错. 而有的人明明知道是错的还是照做,叫做“明知故犯”,那这就是恶,这就很不可取。那这样的现象现在很多,比方说明明就写着“禁止吸烟”,他还大口大口在那里抽,原因在哪?没有念《弟子规》,标准答案。失教了,做人做事的道理没有好好的学习,没有老师去教,也没有父母去提醒,所以就是“先人不善,不识道德”。
|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
|
|